2011年8月25日 星期四

佛羅斯特-未走之路 The Road Not Taken

如果沒有這位伯樂趙嗣強美術教授的耐心守護, 可能也就沒有這樣一位可以站上國際舞台的
台灣畫家陳姿蓉了.




和Howard 的自學之路走到現在, 瑪德琳深深體會到, 只有認真觀察孩子,陪伴孩子,站在孩子的
角度去認同他,理解他,妳才會明白孩子的真正需要. 越小的孩子越需要發呆的時間, 但是很多
家長看到孩子在發呆就會很心急,覺得非得給他塞點什麼課程不可,殊不知那段時間可是孩子
最寶貴的時光呀! 他就在那裡面發現自己, 認識自己,肯定自己,真的不用擔心, 上次剛好看到
非關命運裡的心理醫師提到,孩子需要那塊發呆的時間,而那是填滿任何課程都沒有辦法上到
的創造力,如果現在不給他發呆的時間,那麼當他到了成人時期,這塊創造力也就關起門來了.

有的時候越動的孩子,並非都像醫師所說的要動個不停,操練他到累了為止, 我認識的一位很棒的中醫師就提到 ,其實動的孩子更需要靜的時間來沉澱自己找到他自己, 就看大人怎麼給怎麼陪伴了, 就瑪德琳長期觀察Howard中發現, 他原是被醫師診斷為妥瑞兼過動的孩子, 一開始瑪德琳也很緊張很擔心,就開始跟著其他家長帶著孩子去做醫院做復健,統感的治療...... 但是與其將治療交給別人, 瑪德琳發現不如家長自己陪著孩子找到適合孩子的運動方式或者學習方式,而不是將別人給的公式又套在自己孩子身上,我們發現將時間還給Howard,帶著他做適度的運動還有很多時候靜態的閱讀和發呆時間,他反而可以靜下來了, 他可以很快融入團體,也可以自己玩還自得其樂, 同樣的書看了幾十次也不嫌煩, 每次看又有不同的新觀點與我們分享.

除了有些很明顯的病症需要治療外,其實我早已不再相信專家講的什麼學習障礙這檔子事了,想知道詳細內容可以看"因才施教"這本書 , 每個孩子的學習方式皆有不同, 為什麼這個孩子出現不同的學習狀況就說他是學障??請不要再用學障或放大缺點來看待孩子了, 試著多欣賞孩子的優點和其他不管是什麼的天賦吧!

Thomas Armstrong /著
丁凡 /譯
遠流出版


另外一本我迫不及待兩天拜讀完嚴長壽的"教育應該不一樣", 我想很多家長也都拜讀過了,雖然
很喜歡很贊同,但是還是會加一句"現在的台灣教育就是這樣呀!能怎麼辦呢?", 常常聽到這樣的
回答, 我了解就連這麼熱切想改變教育的嚴長壽都常常覺得自己又當了豬頭了, 就讓我想起昨
天在平興國小開審議會議一樣, 我們自學家長也又當了一次豬頭, 當準則已改,但是委員腦袋不改而要求我們不合時宜的改變時, 這時身為自學家長的我們究竟是要堅持立場還是委曲求全??? 堅持立場就得打先鋒, 那麼除了和委員槓上外我們還要分出時間帶孩子自學呢?怎麼辦呢?  還是委曲求全?? 那麼我們之前所做的努力就全都白費了, 兩難!!


很喜歡美國詩人Robert Frost 的這首詩"The Road Not Taken 未走之路",
很貼近我們走向自學的心路歷程,剛好嚴長壽也在他的新書中有提到呢!!



from http://mahalanobis.twoday.net/stories/257451/

沒有留言: